农业农村部小麦全产业链首席分析师 曹慧 孟丽
去年秋种期间由于受连阴雨影响,小麦播期总体推迟10~15天,播种基础整体较差,加上4月初倒春寒导致部分小麦不抽穗或穗部冻害,穗数和穗粒数下降,使得今年部分主产区夏收小麦单产较上年有所降低。5月份小麦成熟至收获期间,湖北、安徽、河南南部等地遭遇连续降水,造成小麦质量普遍受损,雨前和雨后麦品质相差悬殊。据调研了解,安徽省小麦品质、籽粒饱满度、容重总体均比去年下降,三等以上小麦约占小麦总产量的60~70%,较上年减20%左右。山东等北方主产区小麦质量整体好于南方,但受春季低温冻害影响,质量也较去年有所下降。
由于部分产区小麦单产和质量双降,优质粮源较往年减少,随着市场收购逐步展开,质量好的小麦价格一路上涨,几乎一天一个价,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抢粮现象,农民惜售心理较强;而质量差的小麦购销清淡,价格下跌明显,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卖超标粮难、企业收达标粮难的“两难”局面。据调研了解,山东省6月初新麦开秤均价每斤1.12元,比去年的1.15元下降2.6%,6月6日以后收购价几乎每天涨一分,截至6月中旬已涨至每斤1.21~1.22元。安徽省自新麦上市以来市场分化明显,沿淮及以南地区各主体对新麦收购热情不高,个体粮贩和饲料企业低价收购,收购价每斤仅为0.5~0.9元;淮北中北部由于新麦质量尚好,市场主体在最低收购价启动前积极入市,价格在每斤0.9~1.1元不等。6月6日安徽省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之后,新麦价格持续上涨,6月中旬三等以上新麦市场价已接近每斤1.15元,粮库轮库收购价达到每斤1.2元。
由于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时间推迟、收购标准提高与部分地区小麦质量下降三大因素叠加,导致今年新麦收购进度缓慢。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执行时间从往年的5月21日推迟至6月1日,收购标准从国标五等及以上提高到国标三等及以上,同时对芽麦及不完善粒超标小麦的检测要求也更为严格。在今年主产区小麦优质粮源供给减少、价格上涨较快的背景下,部分地区的新麦市场价格较早涨至最低收购价之上,政策性收购空间较往年大幅压缩,市场化收购占据主导地位。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,截至6月25日,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1705.4万吨,比上年同期减少35%。从主产省情况看,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在小麦收获期受不利天气影响较重,三等以下小麦数量较多,小麦收购量同比减幅较大。其中:江苏收购502.7万吨,同比减34.2%;安徽收购191.5万吨,同比减60.9%;河南收购383.6万吨,同比减39.8%;湖北收购59.2万吨,同比减50.0%。北方省份收购量较上年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南方。其中:河北收购108.9万吨,同比减14.3%;山东收购279.1万吨,同比减19.9%。虽然安徽、江苏和河南相继启动了最低收购价小麦执行预案,但政策性收购量较往年明显下降。例如,截至6月25日,安徽小麦收购总量为191.5万吨,其中市场化收购占到95%。
展望后市,新麦价格在经历6月份的快速上涨后,后期走势将逐步趋于理性,继续上涨的空间较为有限。主要原因:一是减产冲击逐步消化,市场主体心态趋于平稳。前期价格快速上涨主要受新季小麦减产降质预期影响,随着价格涨至高位,市场主体为规避风险追涨情绪降低,部分高价屯粮贸易商开始陆续出货。只要价格趋于稳定,农户惜售心理也会逐渐下降;二是陈麦库存较为充足,稳定市场有基础。为不干扰新麦市场,6月18日开始国家暂停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优质粮源紧张的局势,后期如果拍卖重启,价格涨势将受限;三是政策性收购需求有限,市场粮源相对充足。后期粮库储备粮轮换需求将逐渐下降,山东、河北等省启动托市收购执行预案的可能性也较小,往年占比较大的政策性需求下降,市场上可供流通的新麦数量将较为可观。